9月29日,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联合成都2021年第31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执委会,为2020年部分新生大熊猫宝宝举行了隆重的亮相活动。红星新闻在现场看到,熊猫宝宝们在跑道样式的亮相台上,展开了一场激烈的、别开生面的“短跑比赛”。此次亮相的大熊猫幼崽分别为太阳产房的“三巨头”——“热干面”“蛋烘糕”和“春生”以及诞生于月亮产房的“四最”——“润玥”“艾玖”“和花”“和叶”。
(来源:红星视频)
(编辑 吴宛昕)
9月29日,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联合成都2021年第31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执委会,为2020年部分新生大熊猫宝宝举行了隆重的亮相活动。红星新闻在现场看到,熊猫宝宝们在跑道样式的亮相台上,展开了一场激烈的、别开生面的“短跑比赛”。此次亮相的大熊猫幼崽分别为太阳产房的“三巨头”——“热干面”“蛋烘糕”和“春生”以及诞生于月亮产房的“四最”——“润玥”“艾玖”“和花”“和叶”。
(来源:红星视频)
(编辑 吴宛昕)
11月19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看台海”官方微博消息:据台媒报道,大熊猫团团今(19)日凌晨再度癫痫发作,于今日不幸离世。
今年8月30日,大陆赠台大熊猫“团团”“圆圆”迎来18岁生日,台北市动物园30日为这对“寿星”举办了生日庆祝活动。
【此前状态不佳,疑发现罹患脑部恶性肿瘤】
据此前报道,“团团”自10月16日开始陆续出现后肢无力、食欲下降、躺着或趴着进食和休息的时间变长等情形,观察还发现“团团”每天的竹叶进食量、排便量及活动力持续下降至不及往常一半,后肢步行状态也不复以往。为确认“团团”病况,台北市动物园安排“团团”于10月22日再度接受脑部核磁共振成像(MRI)等检查。动物园26日表示,“团团”第2次核磁共振成像检查结果显示,病灶区域明显扩大,病程进展快速,罹患脑部恶性肿瘤的概率大幅提高。
园方负责人透露,“团团”检查结果出来后,台北市动物园与位于四川卧龙的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持续保持联系,双方专家通过线上分析“团团”发病影像,并在治疗、用药等事宜上达成基本一致看法。园方负责人表示,考虑到“团团”近期的临床表现,决定不再对“团团”进行麻醉或侵入性检查,采用舒缓照护方式照顾“团团”。
针对“团团”疑似发生癫痫,国台办发言人朱凤莲9月28日在例行新闻发布会上答记者问时表示,大陆方面专家十分关切,愿意在专业领域提供技术支持和帮助。
【近日采食情况、精神状态、走路姿态都有所改善】
三天前,在11月16日国台办例行新闻发布会上,有记者提问,大陆赠台大熊猫“团团”的病情牵动两岸同胞,请介绍大陆专家赴台协助诊治大熊猫“团团”情况。
国台办发言人马晓光应询表示,应台北动物园邀请,2名大陆专家于11月1日至7日赴台参与大熊猫“团团”治疗和护理工作。在台期间,2名专家根据“团团”前期检查结果以及观察到的身体状况和用药反应等,与大陆专家团队商讨后,提出了针对性治疗和护理方案建议,并与台北专家团队进行了深入细致交流。令人欣慰的是,“团团”的采食情况、精神状态、走路姿态都有所改善,连续正常走动时间也在不断增加。
马晓光说,大熊猫“团团”和“圆圆”从四川到台湾安家已经14年了,在台湾生育了一对可爱的熊猫宝宝“圆仔”和“圆宝”,(2013年7月6日产下第一胎“圆仔”,2020年6月28日产下第二胎“圆宝”。)它们一家深受台湾同胞喜爱。“团团”这次生病,两岸民众通过不同方式表达关爱和祝福,大家都很牵挂。
【来源:九派新闻综合国务院台办官网、中国新闻网、“看台海”官方微博等】
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地址:jpbl@jp.jiupainews.com
当地时间11月19日,荷兰欧维汉兹动物园,大熊猫宝宝“梵星”亮相,憨态可掬超萌。
据报道,大熊猫宝宝“梵星”于5月1日在荷兰出生,“梵”字取自梵高,代表出生地荷兰,也形容草木茂盛,寓意生机活力;“星”字取自熊猫爸爸“星雅”,寓意希望,也让人联想到梵高的星空作品。
大熊猫宝宝在园区里玩耍。
(来源:中国新闻网)
来源:中国新闻网
3月15日,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卧龙神树坪基地的熊猫宝宝在春日的阳光下撒娇卖萌。
调皮的大熊猫宝宝。
调皮的大熊猫宝宝。
调皮的大熊猫宝宝。
饲养师在为大熊猫宝宝擦脸。
大熊猫宝宝在喝“盆盆奶”。
卖萌的大熊猫宝宝。
大熊猫妈妈在享用美食。
调皮的大熊猫宝宝。( 安源 摄)
新生儿身上有痣或者胎记是很常见的现象,但是您见过胎记遍布全身50%的肌肤吗?在福建三明市,就出现了这样一名婴儿,她出生后全身就遍布巨大的黑斑,被大家称为“熊猫宝宝”。这个怪病让无数医生束手无策,而据孩子的父亲说,这很可能是因为自己在妻子怀孕期间,给她炖老鼠吃的原因。那么,真相真的如此吗?
2013年,23岁的小雪在福建三明市妇幼保健院生下了一名女婴。十月怀胎,一朝分娩,让母亲抱一下自己的孩子那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但是医院的护士和丈夫阿斌却用各种理由推脱。生下孩子两天后,每当小雪提出要见孩子时,家人总是支支吾吾的,不敢应答。
在母亲的再三央求下,家人总算同意了母女见面,但是丈夫却跟妻子说“见也可以,但是你要做好心理准备,见了孩子你可千万别害怕”。这间隔孩子还得做好心里准备,难道是孩子身体不健康,有畸形吗?
孩子很快被抱了过来,尽管做好了充足的心理准备,但是小雪还是被孩子的状况吓了一跳。只见女儿的脸部、颈部、胸部和手臂上都是大块的黑斑,看到这一幕的小雪一下子就蒙了,心想这是我女儿吗?随后才把孩子抱过来仔细看了一遍,越看越觉得心痛,不禁痛苦地流下眼泪。
随后小雪就发问了,说孩子这是怎么了,还能不能治好啊?旁边的护士解释说,院里的专家为孩子的病情做过会诊了,但是最后也没有探讨出这是什么怪病,更别说怎么治了。
这有没有可能是什么罕见的遗传病呢?小雪和丈夫阿斌想了想,自己两个人很正常,父母和爷爷奶奶也都没有得过这种怪病,应该不是遗传病。
这时候,阿斌看着孩子身上像鳞片一样干燥的黑斑,上面还长有细密的绒毛,怎么越看越像某种动物的皮肤呢?于是他砖头就问医生,会不会是饮食出了问题啊。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在小雪怀孕期间,阿斌曾经在野外抓过几只竹鼠给妻子炖汤补身体。
给孕妇吃老鼠,听上去是有点吓人,不过据了解,在福建某些地方,确实是有给孕妇炖竹鼠补身体的习俗。那么,孩子身上的怪病真的是因为吃竹鼠导致的吗?
对于到底是不是因为吃竹鼠导致的心怀疑惑,为了查清楚孩子的病因,阿斌把孩子的情况和自己的猜测发到了网上,希望找到治病的办法。
一开始很多人觉得,这是不是孩子父母为了出名,故意用墨水或者染料把孩子涂成这样的。后来医院的医生出面证实了病情,网友们才纷纷讨论起这个怪病到底是不是吃竹鼠导致的。
有人说,孕妇吃掉的这只野生竹鼠可能是一只千年老鼠王,它是来投胎报复的。因为太过于科学迷信了,大家很快否定了这个答案。
也有人说,广东民间中医曾说过吃老鼠可以促进头发旺盛生长,如果是孕妇或者孩子吃了,因为胎儿不能承受这么大补的东西,受补过头了所以“毛发”就长多了。
还有人说,这是只怀孕的竹鼠,它的身体里有一些生长激素,因为没有煮熟,所以如果被吸收了就会影响胎儿的生长发育。
看了这么多解释,阿斌都有些自责了,他就不该给妻子抓竹鼠吃的。可是他还是有些怀疑,大家都吃了竹鼠,为什么别人没事,偏偏他家就得了这种怪病?再说了这“吃什么长什么”的说法实在太难以置信了,这要是真的,是不是孩子吃了鸡肉就会长鸡毛,吃了兔子就会长兔唇了?
事实也确实如此,人长成什么样子和自身的DNA遗传物质有关。但是人体的DNA是不会轻易被改变的,在我们每天吃的每一口肉,每一口米饭里,其实都还有断裂降解甚至没有完全断裂的DNA,但是人吃了照样没事。所以说,所谓的吃竹鼠导致胎儿长出“老鼠黑斑”的猜想是没有根据的。
由于阿斌把孩子的病情发到网上,被越来越多的人知道,其中就不乏有医生感到好奇。随后一位来自上海的志愿者联系到了阿斌一家,并表示可以把他们接到上海的医院进行诊治,他们会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
找遍了福建省各大医院都没有找出病症原因的小雪夫妻俩,像是突然抓住了一根救命稻草,毕竟上海是国际化大都市,医疗条件肯定更好,要是连上海的医生都不知道怎么治的话,他们就真的绝望了。
来到上海以后,医院的专家们很快对孩子进行了全身检查,并开始会诊,这一次医生们总算是找出了原因。因为排除了遗传病的可能性,所以专家们把注意力转移到了另一个方向——基因突变。
人体的基因突变没有多大的限制,就比如正常的体细胞变成癌细胞就是一种基因突变,它可能因为辐射、高温、化学药物等多种影响因素而形成。经过会诊,这些上海皮肤病专家确定,这名女婴的怪病其实就是基因突变引发的“先天性巨大黑毛痣”。
既然已经确定了病因,是否有办法医治呢?科学家们提出了两种治疗方案,一个是激光,一个则是手术植皮。这两种方案各有好处。
因为孩子长有黑斑的皮肤太多,如果用激光治疗,比较温和,对孩子的身体发育更好一些,不过激光治疗的速度太慢,疗程会比较长。而且由于是先天性黑毛痣,所以有可能发生恶化,因此很多医生建议手术植皮,这种方案是要动手术刀的,同样因为患病肌肤太多,手术可能给孩子的身体发育留下隐患。
最后两夫妻还是选择“扩张植皮手术”,这个手术前后的费用不低,大概在50万上下,这对于一个普通的农村家庭来说是一个很大的负担。但是,看着这个活泼可爱的小女儿,小雪夫妻俩感慨万千,如果没有这个怪病,她会是多么完美。可以想象,在她未来的成长过程中会遭遇多少人的冷遇。这是所有父母都不愿意看到的事情,只能希望小女孩能够早日康复,过上正常的生活。
孩子调皮的方式有千万种,跟熊猫宝宝比起来,都不算啥事儿,这只熊猫宝宝在“妈见打”的边缘不断摩擦徘徊,一起来看看。
策划:惠小勇
监制:侯大伟
统筹:王钒 涂丽君
后期:李婷玉
新华社四川分社
新华网四川有限公司
联合出品
鸣谢:
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
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
熊猫宝宝想“下班回家”了,可时间还没到,被奶爸一把抱了回来。
熊猫宝宝:早退被发现,真的很尴尬。
策划:惠小勇
监制:侯大伟
统筹:王钒 涂丽君
后期:李婷玉
新华社四川分社
新华网四川有限公司
联合出品
鸣谢:
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
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