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小鱼爸爸日记原创,欢迎个人转载分享
自从有了孩子,妈妈们都会有这样的困惑,而最心痛的莫过于与孩子的分离。
为了让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有安全感,很多妈妈辞掉了工作,在家做全职妈妈。 可即便如此,孩子还是难以接受短暂的分离,妈妈一走,孩子就哭了。
最近有个朋友就有这样的烦恼。 她的孩子 6 个月大。 自从怀孕四个月后就辞职了,她全身心投入到孩子身上,每顿饭都带着孩子。
前两天,她给孩子冲奶粉,她先告诉她安慰她,但起身离开的短短时间,孩子摇头哭泣,脸色难看 红着脸,盯着自己的小脚,等回来一看,发现孩子把被子都踢翻了。
还好孩子一看到他就没事了,很快就会平静下来。
她说看到熟睡的孩子就像天使,真希望孩子永远这样,安静。
但实际上,从她孩子的表现来看,他们并不缺乏安全感,堪称“天使宝宝”。 离开父母哭哭啼啼,父母一回来他就立刻安静了下来,可见他对父母的依恋是牢靠的。
安全型依恋是亲子关系的最佳模式
1952年,鲍尔比观察了大量两到三岁的儿童,并结合他的同事罗伯逊拍摄的纪录片 “一个两岁的孩子去看医生”,提出了依恋理论。
他发现,当孩子在陌生的环境(传统的托儿所或医院)被陌生人照顾,以及与亲密的照顾者(母亲)分开时,他们分为几类,一般呈现三个阶段:叛逆 ,绝望,分离。
在反抗阶段,孩子会以哭来表达愤怒,他们渴望妈妈回来再抱他们,甚至几天。
在绝望阶段,孩子变得更加安静,对妈妈的期望越来越低,最终甚至忘记了妈妈。
以至于当妈妈出现的时候,再想抱抱他都没有反应,她再也不愿意接受妈妈了。 这是第三阶段——分离阶段。
孩子的分离焦虑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安全型依恋,一种是不安全型依恋。
安全型依恋是指对母亲有依恋和需要,而不安全型依恋则有不同的情况,包括混乱型依恋、回避型依恋、焦虑型依恋等多种情况。
回避型婴儿回来时不理会他们的父母; 焦虑的婴儿表现出愤怒或拒绝; 混乱的婴儿在表达依恋需求时会表现出恐惧和困惑。
生活中的那些“天使宝宝”,都是安全型依恋,可见父母给予的关注和爱是足够的。
如何给宝宝充分的安全感?
下面的内容你看懂了吗? 如果没有,请继续阅读。
1. 及时回应
家长要及时回应孩子的需求。 当孩子哭闹或需要妈妈注意时,应及时说“妈妈知道了,我来了”,尽快帮助孩子解决问题。
忙的时候,可以在语言上及时回应,行动上可以拖延一段时间,让孩子多思考。
2. 建立规律的生活
孩子也有自己的规矩,让他知道妈妈什么时候陪他,什么时候该上班,除了妈妈,爸爸还有其他家人的陪伴, 心情自然会平和许多。
只要养成规律的生活习惯,孩子就会有充分的安全感。 就算妈妈不在,哭一会儿,只要身边有亲近的人,就会安静下来。
3. 温暖真实的爱表达
对于2岁半之前的孩子来说,除了口头表达爱,肢体语言也很重要。
无论是亲吻还是拥抱,当孩子遇到困难或受到惊吓时,父母都会在第一时间送上安慰。 这种温暖真实的反馈,会帮助孩子找到一个温暖的家。
心理学家认为,每天至少3次亲吻可以让孩子感到安全和被爱。 这是母亲最容易给孩子的东西。 给予心灵的呵护并不难,所以不要吝啬。
孩子逐渐形成自我意识,从自我探索到周围环境,但在他看来,是自己的力量导致了周围环境的配合。 但是妈妈也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不会完全按照孩子的想法去做,所以从她身上寻求安全感是一种不稳定的情况。
因此,孩子在不同场景下的反应是不同的,家长一定要时刻保持警惕,不要让孩子孤立无援。
爸爸寄语:
虽然母子之间的感情最深,但养育孩子绝对不是妈妈一个人的事。 她和孩子都需要家人的帮助。 只有这样,大家才能放松心情,更好地陪伴孩子成长,合理规划自己的时间。
在一个幸福的家庭里,孩子会有充分的安全感,这直接决定了他们未来性格的形成。
幸运的孩子用童年点亮人生,而不幸的孩子则需要用一生来治愈童年。 我希望你给你的孩子前者。
一个二胎爸爸,擅长儿童心理和教育,想和大家分享一下我的育儿心得